1915年12月25日,云南会泽人唐继尧在昆明五华山发起誓师大会,向全国发出通电,要求袁世凯废除帝制,恢复共和,并首次举起义旗,发动东征北伐,从而拉开了护国战争的序幕。
1916年初,袁世凯决心镇压云南的护国运动,指令广东军阀首领龙济光(见备注①)率军从广西南宁出发,攻入云南,计划通过罗平、师宗直指昆明,以消除云南抗议势力的火种。
在这一决定性的历史时刻,云南都督唐继尧首先想到的,是马秀廷——一位年逾花甲、曾在清朝抗法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将军,时任护国军统领兼第五区指挥官,深得云南百姓与军队的尊敬。马秀廷当时正驻守在滇黔桂三省的战略要地——罗平,凭借其丰富的作战经验与极高的军事素养,成为了抵御北洋军的重要一环。
展开剩余84%在唐继尧的指挥下,马秀廷迅速带领部队向滇桂黔三省交界处的“三江口”集结,这里被誉为云南的“入滇要隘”,是拦截敌军的天然屏障。敌军初到时,由于人数众多,且装备精良,马秀廷的护国军面临着以少胜多、以弱敌强的巨大压力。然而,凭借马秀廷的指挥才能和深厚的战斗经验,他稳步指挥部队,最终取得了三江口阻击战的胜利,成功遏制了广东北洋军阀的进攻,同时也极大振奋了四川战场的士气。
然而,北洋军的攻势未曾停歇。接着,他们在文山丘北一带再次发动进攻。马秀廷迅速将部队调整到丘北关键地区,命令王树才(云南蒙自人)、任连金分别带领两个营防守丘北,并亲自指挥马建岗(云南泸西人)率领主力部队坚守在罗平八达河三江口,防止敌军从四面八方逼近。
但北洋军的进攻异常猛烈,王树才与任连金带领的部队却在龙济光的分化下叛变投敌,导致丘北失守。龙靓光的北洋军占领丘北后,气焰嚣张,迅速向罗平施加压力。然而,面对部下的叛变与敌军的强势进攻,马秀廷誓言坚守阵地,不负护国众望,力保滇南的安全。
虽然北洋军初期并不熟悉地形,并且在先头部队的猛烈进攻下未能取得进展,但随着敌军调集大部队再次围攻,马秀廷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形与战术优势,顽强反击,最终使敌军不得不撤退,放弃进攻。这一战,马秀廷不仅保卫了罗平,也打击了北洋军的士气,为护国军提供了宝贵的喘息机会。
马秀廷以非凡的毅力与决心,几乎不眠不休地指挥战斗。在一次敌军进攻最为猛烈的夜晚,他带伤参战,亲自参与了最前线的指挥,三天三夜未曾合眼。最终,北洋军在强烈反抗下伤亡惨重,未能取得一寸进展,只得撤退。马秀廷凭借这场胜利,不仅巩固了罗平防线,还使得龙靓光的北洋军被彻底迫退,支援了入川护国军的北伐运动。
唐继尧对马秀廷的忠诚与军事才能深感钦佩,特地赏赐银两万两,并亲自授予马秀廷二等纪念章,以表彰他在扼制广东北洋军进攻中的卓越贡献。
龙靓光在丘北失利后,退向广南,准备与北洋军余部汇合,企图从建水、蒙自、石屏等地突破。然而,李烈钧(江西武宁人)、朱培德(云南禄丰人)率领的护国第二军主力及时赶到滇南,经过几场遭遇战后,北洋军纷纷撤退至广西境内。
护国战争结束后,马秀廷被调任普防殖边统领,继续守卫普洱。1918年,唐继尧请求军政府因马秀廷的卓越功绩与镇压澜沧土匪的贡献,授予其陆军中将军衔,并颁发三等宝光嘉禾勋章与文虎嘉禾章。
马秀廷深得士兵爱戴,素以严明的军纪著称,常被称为“有爱冬日,令肃秋霜”。有一次,他听说自己的儿子马德尊在外赌博,愤怒之下拔出军刀,准备将其斩首。众将纷纷跪地求情,表示应宽容处理。然而,周夫人哭诉道:“儿子赌博虽非死罪,您严肃军纪、公正无私;不知情的人或许会误解,觉得我在挑拨家庭关系。况且,您年岁已高,何必因一时之气伤了血脉,给他一次改正的机会就好。”马秀廷听后,环视在场的将士和妻儿,最终放下军刀,严肃训诫:“如果他改正了,就不再追究,但死罪可免,罚俸三个月。”
由于马秀廷严格的军纪,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更为凝聚。为了感念马秀廷的守土有功,1920年,罗平、陆良、泸西、师宗、弥勒、丘北、阿迷(今开远)、路南(今石林)、河西(今通海何西镇)、宁州(今华宁)、开化(今文山)等地的士绅与百姓,在马秀廷的家乡师宗为他建亭立碑,铭刻“铜柱铭勋碑”以示永世纪念。
1924年,马秀廷年过古稀,仍精神矍铄,勤于戎事。当地民众在他寿辰时,普洱道尹肖瑞麟在祝寿词中称赞他为“南疆长城”。1926年冬,马秀廷年逾七十,奉调至省公署担任参议职务。离开普洱时,普洱的军民官绅纷纷送行,沿途三次设桌,每张桌子上放一盆清水和一面镜子,寓意“将军在普洱三进三出,清如水,明如镜,爱民如子,两袖清风。”马秀廷听后感动至深,连连拱手谢道:“人民的厚爱如此,称赞已是我此生的最大荣耀。”
1927年4月26日,马秀廷因病不治,在昆明去世,享年73岁。
备注
①龙济光(1868-1925),云南蒙自人,清末云南团练“济军”首领,曾拥兵一万五千人。辛亥革命后,他投身袁世凯,成为北洋政府的重要支持者,最终成为北洋军24位上将之一。
发布于:天津市